原创《平原上的火焰》口碑分化:周冬雨刘昊然也救不了这几大硬伤?
《平原上的火焰》原本承载着四年等待与厚望,但在妇女节档期上映时,却以5.8分的口碑滑铁卢。影片由周冬雨和刘昊然主演,前者在片中演绎李斐从天真少女到截肢弃妇的痛苦转变,后者则为角色带来深刻的突破,展现了少年混迹街头的痞气与成为刑警后的冷峻反差。然而,尽管他们的表演值得称道,剧本的漏洞却难以弥补。
原著《平原上的摩西》中,复杂交织的东北下岗潮群像被简化成了单一的青春疼痛文学,角色和事件的深度被削弱。傅东心原本代表时代变革的工人,却成了冷漠的配角;工厂爆炸等重要事件,变成了爱情戏的背景板。这种改变引发了不少观众的不满,甚至有人吐槽导演将大部分经费用于视觉效果,忽略了剧本质量。
电影的类型定位混乱,是另一个致命问题。原先宣传的东北版《白日焰火》,最终却呈现出雪地版《匆匆那年》的味道。原著中的连环杀人案变成了男女主重逢的工具,原本充满紧张感的飙车追凶戏变成了浪漫爱情戏,观众的期待与影片实际呈现的情节形成了巨大落差。
更令人遗憾的是,电影中的时代符号浪费严重。剧组花费巨大精力打造的90年代东北街景,本可以成为极具艺术价值的视觉盛宴,但镜头切换至李斐与庄树的浪漫情节时,原本的史诗感顷刻间化作了毫无深度的玛丽苏泡沫。
导演在艺术表达上的尝试也遭遇了尴尬局面。试图模仿王家卫式的抽帧镜头来表现命运的无常,却被观众误解为放映机卡顿;画面的低饱和度原本是为了营造冷峻的气氛,然而夜戏的黑暗却让刘昊然的脸几乎难以辨认。
最令原著粉愤怒的是对核心意象的篡改。摩西分海象征着工人阶级追寻救赎的精神内核,而电影将其改为平原火焰,完全丧失了这一深刻象征。有文学博主表示,李斐的凉鞋再也不能遮掩她的残肢时,电影便断送了东北文艺复兴的根。
在短视频对影视行业造成冲击的今天,这部影片的失败也给我们带来警示:
1. 时代叙事不能沦为爱情的附属
下岗潮中的工人群体与体制转型的集体创伤本应是故事的主角,而非简单的青春爱情故事。
2. 类型融合需要导演的精准把控
犯罪、爱情与文艺片的混搭,需要有经验的导演来操控,而非新手导演的随意拼接。
3. 流量明星是把双刃剑
周冬雨和刘昊然虽为票房号召力提供保障,却也让观众将影片与商业片的期待捆绑在一起,造成了文艺气质的断裂。
《平原上的火焰》如同一颗未爆的哑弹,周冬雨和刘昊然的演技虽能点燃电影的火花,却被导演失控的叙事所困。或许正如李斐在片中的一句台词:你老是抱有希望,这样不好。当文学改编成为流水线产品,我们是否应该对国产电影持更清醒的态度,而非一味幻想?返回搜狐,查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