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创周冬雨出演的五部电影接连翻车,是她演技不好吗?当然不是!
周冬雨这五年在电影圈走的路,活脱脱演了一出"顶流影后变形记"。
从手握三座金奖杯的巅峰,到被贴上"票房毒药"标签,这位最年轻的三金影后硬是用五部豆瓣均分5.6的电影,给观众展示了什么叫"高台跳水"。
细数她的战绩单:《燃冬》《热搜》《鹦鹉杀》三部电影三个月内接连扑街,加上延档四年的《平原上的火焰》和镶边出演的《坚如磐石》,活生生凑成"五连跪"的尴尬记录。
最扎心的是《燃冬》,导演陈哲艺拿着两座金马奖杯当通行证,结果拍出来的作品被网友玩成"三人行取暖"的段子,连主演的床戏都能被调侃成"东北澡堂搓背"。
不过要说这锅该不该全扣在周冬雨头上?
咱们得扒开电影圈的遮羞布看看。
现在拍文艺片就跟开盲盒似的,名导 名编 影后的黄金配置,拆开包装可能是个"预制菜"。
就像《平原上的火焰》,双雪涛原著打底,刁亦男监制护航,最后端出来的成品照样支离破碎。
这年头剧组攒局比拍电影还像行为艺术,导演们在红毯上光鲜亮丽,一进片场全成了拆东墙补西墙的装修工。
更扎心的是女演员的生存现状。
看看隔壁章子怡当制片人拍的《非常完美》,影后操盘照样翻车。
周迅转战电视剧,李冰冰直接半隐退,海清在电影节上喊话求机会。
在这个男演员动辄百亿票房的时代,女演员们不是在烂片里打转,就是在等一个能爆的剧本。
周冬雨能保持每年两三部的产量,已经算是头部玩家了。
要说这些文艺片怎么总翻车?
业内某编剧说了大实话:现在的剧本创投会就像文艺青年自嗨现场。
导演们沉迷于符号化议题,把LGBT、女性觉醒当万能膏药贴,却连个完整故事都讲不利索。
《鹦鹉杀》硬拗反杀爽文,《热搜》变成说教现场,《燃冬》拍成了旅游宣传片配伤痛文学。
观众花钱买票,结果发现自己成了行为艺术的观众。
市场寒冬更是雪上加霜。
现在电影院线两级分化比贫富差距还夸张,大制作占着春节档国庆档吃肉,中小成本电影连周末档都活不过三天。
去年TOP10票房门槛跌破10亿,多少好片子还没来得及发酵口碑就下了映。
这导致创作者越来越不敢冒险,拍电影变成精密计算:冲奖要素 社会议题 流量演员=电影节入场券。
结果就是银幕上飘满悬浮的文艺腔,观众在座位上如坐针毡。
说到底,周冬雨的困境是整个行业的照妖镜。
她不是没努力过,扶持新人导演、反哺文艺创作,每部戏都贡献稳定演技。
但电影终究是团队艺术,再灵的演技也架不住剧本漏洞百出。
就像她主演的《热搜》,明明能深挖自媒体乱象,最后却变成喊口号大赛。
观众现在精得很,不会为空洞的"社会议题"买单。
值得玩味的是,观众对周冬雨还留着三分宽容。
毕竟谁都记得《少年的你》里那个满脸伤痕的陈念,记得《七月与安生》中灵动的安生。
这两部爆款的成功秘诀很实在:曾国祥团队提前半年蹲点高考现场,陈可辛把细腻情感揉进每个镜头。
好电影从来不是空中楼阁,得先在地上扎稳根基。
眼下影视寒冬远没结束,但观众永远会给真诚创作留机会。
贾玲用《你好李焕英》证明女性导演的商业价值,邵艺辉用《爱情神话》打开都市轻喜剧新赛道。
周冬雨需要的或许不是更多奖杯,而是停下脚步等等自己的灵魂。
毕竟电影市场可以接受暂时失利,但经不起持续透支信任。
当银幕上的"谋女郎"变成网友的表情包,伤的不仅是演员口碑,更是整个行业的脸面。返回搜狐,查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