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月与安生》:从行走到回归,周冬雨演活了自己
文/田金双
看曾国祥拍的《七月与安生》,感叹电影竟拍得如此之好。看周冬雨演的安生,感叹演技竟如此之好。在我看来,这部影片就是为周冬雨量身订做的影片。在行走中表达,周冬雨演的其实就是自己。
了解周冬雨,始于《山楂树之恋》中的静秋,再后来是《同桌的你》、《心花路放》和《奔爱》。如果说《心花路放》中周冬雨演活90后杀马特的话,她在《奔爱》中塑造了一个强烈冲突,却又敢爱敢恨、灵动的白茄子。此番,在《七月与安生》中周冬雨饰演安生这样一个个性十足、叛逆感极强的角色,亦是一次新的超越。
如若纵深分析的话,我们不难发现,此次周冬雨的表演堪称《心花怒放》和《奔爱》之后再次颠覆的表演,这次表演颠覆了此前塑造的一切角色,将安生这个看似放荡不羁实则内心脆弱的女孩演绎得恰到好处。
给你一个七月,换你一个安生。换言之,安生是七月的渴望,七月是安生的向往。看片时,纵深安生的际遇、爱情和友谊,我们不难得出以下这个结论:每个人心里都住着另外一个自己,一个截然不同的自己。
换言之,影片中的七月就是安生,安生就是七月,两个人如影随形,恰似一个人的两面。《七月与安生》讲述的看似两个人的温情暖心故事,实则是安生一个人平静的表达叙述。我们大可以认为七月就是安生自己,内心层面的自己。所以,看到结局一个名字驻留在27岁,我们震惊得说不出话来。所谓人生,在行走中表达,在回归中离开;之于命运,冷寂无声,竟然如此残酷。
就影视文本来看,这部影片叙事风格多少有着些许岩井俊二的风格。七月与安生的故事在周冬雨和马思纯富有张力的表演中一步一步向前推进,不急不缓,娓娓道来,有温暖,有伤情,有微笑,也有痛苦流涕。
对比片中两个女主,如果说马思纯的表演是流动的文火的话,周冬雨的表演则是快意的烈酒,诗意、放肆,富有快感。而之于安生,可能是周冬雨最富张力的一次演绎。甚至,似乎她就是在演自己。
斯记得,影片中安生谈及自己时这样对七月说:25岁之前叫流浪,25岁之后叫浪!说这些话时,周冬雨年轻的笑脸上满是忧伤。那种忧郁的表演,瞬间就能将人击倒。看,这就是演技,由内向外散发出来的演技。而对于周冬雨本人来说,似乎,这就是她的本能。不得不说,这是一个入戏很快的女孩。或者说这是一个为戏而生的女孩。
影片中有一场戏,周冬雨演的安生和摇滚歌手住在一个类似北京树村或五道口一类的地方,格子房很旧。直到有一天,她亲眼看到那个口口声称爱自己的摇滚歌手在走廊里和别人疯狂地接吻,看似不动声色,大滴的泪水瞬间溢出眼眶。安生再次选择离开,这一年就走了许多年。事隔多年后,七月和安生坐在酒吧里,安生为了省酒钱拼命地和那些男人拼酒。在喝酒这个桥段里,周冬雨拼命地和人拼酒,一脸的放纵,放肆的样子令人动容。这种感觉,让人想起屏幕上的张曼玉,让人想起文字里的张爱玲。所谓青春,所谓爱情,之于人生,竟然如此的伤情。
直到有一天,在行走中表达的安生终于停了下来,找了一个靠谱的男人,过上了踏踏实实的日子。然而,却有一个名字永远停留在27岁。这就是人生,美好而残酷。
我叫安生,做得了自己,却并不安生。身为天赋型演员,此番周冬雨通过自我演绎演出了一个不一样的安生,在和七月一次次久别重逢中,周冬雨将安生复杂的情绪和内心状态把握得非常精准,这也是沉积多年来周冬雨演技上的最大突破,也是目前表现最好的一次。